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咖啡馆故事:从纪德到洛尔迦的艺术与文化探索
本文标题图片:布劳德咖啡馆。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咖啡馆有着怎样的故事?
小鱼非常喜欢的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世界美食》中描述了一家阿拉伯风格的咖啡馆:喧闹、欢快,天方夜谭式的,有歌手、有舞者。夜里吹来的风是温暖的,夹杂着奇异的香味。我不记得纪德了,当我依稀记得时,我常常把他和洛尔卡的西班牙歌谣搞混了。但笼罩在洛尔迦美妙夜晚的却是死亡的阴影。
杰罗姆的《肚皮舞者》,在一家昏暗的埃及咖啡馆里,舞者在方形地毯上翩翩起舞,姿势妖娆。
詹姆斯·蒂索《女性艺术家》
说到咖啡馆文化,就不得不提法国咖啡馆。无论是莫奈、高更、梵高等著名印象派画家常去的蒙马特区的咖啡馆,还是海明威、萨特、贝克特等作家、哲学家经常光顾的拉丁区的咖啡馆,无不透露着一种人文气息浓厚。那些著名的“咖啡馆作家”甚至宣称,他们的毕生职业首先是咖啡馆的常客,其次是作家。去咖啡馆不仅仅是为了喝咖啡,更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艺术家咖啡馆。
如果您对上期感兴趣,请点击:
1/3
咖啡馆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领域而存在。
咖啡馆是19世纪和20世纪巴黎人生活的核心,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存在。
本质上,咖啡馆的存在是一种场域文化。整个19世纪的巴黎,知识分子虽然是咖啡馆的忠实消费者,但他们也用自己的艺术创作记录了这段生活。咖啡馆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新兴的现代角色,艺术家们在这里进行艺术交流和讨论。咖啡馆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力量,取代了学院的力量,重建了新的艺术文化公共空间。
威拉德·梅特卡夫《在咖啡馆》
路易吉·卢瓦尔《夜间咖啡馆》
咖啡馆的主题被许多印象派画家所表达,因为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与他们所欣赏和标榜的现代艺术非常吻合。
德加《咖啡馆阳台上的女人》
马奈在他的咖啡馆题材中,展现了一位身为资产阶级长子、行事花花公子的艺术家的生活一角。因此,在马奈的作品中,关注的焦点更多是具有一定风格的知识分子聚会的咖啡馆,而不是工人阶级和波西米亚人喜爱的啤酒馆。然而,对于记录社会形形色色的马奈来说,他所展现的更多是咖啡馆作为商业空间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在梵高的笔下,咖啡馆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存在;雷诺阿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旧巴黎过渡的场景,以及对阶级差异的思考;在劳特累克的作品中,咖啡馆更多地充当了蒙马特令人欣喜若狂的舞蹈生活的场所。
在19、20世纪的巴黎,咖啡馆可以体现如此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
2/3
劳特累克咖啡馆:非常迷人。
作为最能展现19、20世纪蒙马特魅力生活的画家,一定是被誉为“蒙马特情人”的印象派劳特累克。
劳特累克《红磨坊的舞会》
劳特累克《红磨坊》系列油画中舞女的原型。
劳特累克忍不住去咖啡馆和酒店,还经常去红磨坊舞会和各种浪漫的地方。因此,在他的画中,咖啡馆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暧昧感。
劳特累克《咖啡桌上的女士》
劳特累克《在咖啡馆》
在《咖啡馆里》中画家描绘了巴黎下层社会的惯常场景——一个老妓女和她的情人,两人坐在一张小桌子旁喝酒。女人们随意并拢双脚,一副轻浮粗俗的样子。而在咖啡厅这样的地方,出现这样的场景也没有什么问题。
劳特累克《布瓦洛先生在咖啡馆》
劳特累克也在观察这家鱼龙混杂的咖啡馆里的一切。他几乎每天都会去一家叫“Mireli Fadong”的咖啡馆,认识了当红舞者咕噜,并画了很多她表演的草图。自由无拘束的环境给了画家广阔的创作空间。他饶有兴趣地观察了那里发生的一切,然后生动地记录了19世纪末巴黎的一切。
3/3
梵高的咖啡馆:焦虑。
梵高的《夜间咖啡馆》(图片来源版权见水印)
梵高的《夜间咖啡馆内部》
小宇想,对于劳特累克这样渴望摆脱资产阶级贵族束缚的人来说,舒适的咖啡馆一定是他的最爱。而对于梵高这样精神世界充满无限激情但物质世界却极其匮乏的人来说,咖啡馆也一定是他的最爱。
因为咖啡店和餐厅是不同的地方,它不需要高消费,却可以让人点一杯饮料,穿一下午和晚上,没有任何压力。这对于囊中羞涩的梵高来说一定是美妙的。或许这杯酒和咖啡可以算老板的功劳。比如,在巴黎蒙马特非常著名的兔子酒吧,毕加索就曾将自己的画赊给了老板。为了酒钱。
毕加索的《兔子酒吧》,毕加索打扮成小丑就在酒吧里。
但即便如此轻松的咖啡馆,依然承载着梵高画作中永恒的激情和挥之不去的焦虑——
梵高《夜间咖啡馆》局部图,大面积的蓝色和黄色冷暖互补。
梵高曾说过:“对我来说,夜晚似乎比白天更有活力、色彩更丰富。在夜晚作画,看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和地上的灯光,是一件非常美丽而宁静的作品。” ”在《夜间咖啡馆》的画面中,他依然用自己最喜欢的蓝色和黄色作为主色调,一个诉说着宁静的心情,一个则代表着喧闹的气氛。看来梵高此时的心情应该是这样的。自由而快乐,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孤独。
梵高“夜间咖啡馆”的局部景色和零星几位客人的排列,让人想起一幅画《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梵高在创作《夜间咖啡馆》前后,曾写信给弟弟,称自己“对宗教有强烈的渴望”,并在信中直接提到了《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
《夜间咖啡馆》里,咖啡馆里有11个人,加上1个人正起身,像黑影一样推门离开。这12个人和耶稣的12个门徒一模一样,右边的那个是镀金的。黄灯下的人正在看着灯下的十二人。此时的金色也带着一种非常庄严神圣的感觉。那金色男子,已经站在了夜色之中,头顶上方似乎有一道光芒,暗示着他的神性。
一个本该舒适轻松的咖啡馆场景,却隐藏着一种神性。我想这也是梵高身上挥之不去的沉重和焦虑。
高更的《阿尔勒黑咖啡馆》,与梵高在同一家咖啡馆作画。
梵高最好的朋友高更先生也在阿尔勒的同一家咖啡馆里画了一幅室内场景。高更给咖啡馆老板娘吉诺夫人展示了她喝酒时的情景。昏暗的灯光让它看起来更加休闲,凸显了咖啡馆的夜间氛围。
然而高更生性开朗,能言善辩,作画时看上去就像一位温柔的女子。画笔轻轻地在布上掠过,留下一层薄薄的色彩。相比之下,梵高是一个内向的人。他手里拿着调色刀,但他却在画布上戳来戳去,流露出他的情感。
梵高的《夜间咖啡馆内部》
与高更对同一家咖啡馆内部的再现相比,梵高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更加情绪化,画面中灯光的颜色如同白天的阳光一样明亮。室内的金色地板有一种不真实的耀眼感觉,视角悠长深远,以不可阻挡的力量进入红色背景。红墙颜色浓烈,与黄色搭配均匀。天花板和桌子上使用的浓绿色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震撼,梵高曾说过:“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作为手段来表达人类可怕的激情。”
画中的整个咖啡馆就像一个巨大的封闭空间。艺术家曾形容:“我画《夜间咖啡馆》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想法:所谓的咖啡馆是一个让人沉沦、疯狂、犯罪的地方。”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试图破坏这个空间的压倒性色彩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
咖啡馆明明是一个相对开放、休闲的场所,但对于梵高来说,却是一种幽闭、恐怖、压抑的恐怖体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在冯唐看来,似乎每个女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曾想过开一家咖啡馆。最好离开正式的工作环境。不要总是呆在写字楼的一楼或地下。最好不要离办公楼太远。步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应该与工作疏远,但又不能远离。装饰应该很有趣。
看来,无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对咖啡馆自由和自发性的向往都不会消逝。
我是张小鱼,一直热爱艺术,也热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