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新增上千家咖啡馆,咖啡市场竞争激烈,星巴克与瑞幸等品牌争霸
这几年,上海人的身边到处都是新老咖啡品牌的店。据央视财经报道,上海目前拥有咖啡店8000多家,是全球咖啡店数量最多的城市。
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散布在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西路、虹桥、徐家汇等地。在咖啡馆密度最高的南京西路上,每平方公里就有57家咖啡馆。黄浦区瑞金二路街上,平均每20米就有一家特色咖啡店。
不同的数据都指向一个现实:上海的咖啡市场极度内卷化。从星巴克、Costa等老牌咖啡巨头,到瑞幸、Manner等咖啡新势力,以及三电半、永璞等线上咖啡品牌,上海已成为线下第一战场。近日,被誉为“咖啡界苹果”的蓝瓶咖啡也在上海开设了中国大陆首家门店。
当新消费之火被资本扑灭时,喜茶开始关店、茶颜悦色开始降薪、文和友开始裁员,而上海咖啡同行却仍在大举扩张,试图抢占更多地盘。
极度内卷化
作为一名资深咖啡用户,陈硕最近发现,虽然自己已经拥有星巴克、Manner、Seesaw等品牌,但在闵行区吴中路万象城写字楼门口,瑞幸、Tims咖啡店都开业了。公司位于。
上海咖啡的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显示,上海咖啡馆数量远远超过纽约、伦敦、东京等地,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在这片6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6家咖啡店。
瑞幸拥有最多的门店。这个本土咖啡品牌暂时喘口气,目前在上海拥有 1000 多家门店。其竞争对手星巴克已在上海开设了900多家门店,使其成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城市。作为上海咖啡行业的代表,Manner截至今年2月已在上海开设门店360多家,占其门店总数的80%。
资料图
据《财经天下周刊》基于大众点评等网站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至少有超过150家Tims Coffee、109家Costa、73M Stand、48家Seesaw门店……在各大品牌仍在积极拓展门店的情况下,这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3月1日,曼纳宣布将启动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张”,计划在10个城市开设200家新店,其中上海新开121家门店。去年年中,Seesaw Coffee 经营了 30 多家咖啡店,到年底这个数字增加了两倍,其中一半位于上海。
来自美国的蓝瓶咖啡近日抵达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店面设计和简约的标志与苹果公司非常相似,蓝瓶咖啡也被称为“咖啡界的苹果”。
2月25日,中国大陆首家Blue Bottle咖啡店在苏州河畔的JIC静安国际中心开业。用户早上6点就开始排队,很多人等了几个小时才进店。
埃文是排队的用户之一。 “我早上7点左右到达,12点左右喝了两杯咖啡。”他本来想抢小红书首秀,没想到蓝瓶咖啡第一次在上海这么受欢迎。排队五个小时,日记最终还是空空如也。法成道:“太晚了,不通车了。”
“从公司成立到内地第一家店落成,我们花了近一年多的时间。”蓝瓶咖啡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开业十多天以来,他们感受到了上海对蓝瓶咖啡的热情和支持。 。不过,对方并未透露具体业务数据。
谈到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蓝瓶咖啡强调,中国大陆是蓝瓶咖啡重要的战略市场,第二家店即将在上海市中心繁华地段开业。 “我们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速度会快于其他现有市场,但扩张速度不会像其他品牌在中国那么快。”
在上海市场,连锁咖啡馆和独立咖啡馆分别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上海有独立咖啡馆4000多家。但与连锁品牌相比,独立咖啡馆更注重经营好现有门店。
多年来在上海只有一家门店的OPS Coffee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们未来没有扩张计划。这也是大多数独立咖啡馆的真实写照。由于门店数量只有个位数,他们在上海市场不敢懈怠。
因为觊觎上海咖啡市场的玩家太多了,除了连锁和独立咖啡店之外,便利店咖啡和线上咖啡也在抢滩上海。便利蜂的不眠海、罗森的L-café、711的7-COFFEE也在加速在上海的扩张。去年9月,三顿半首家线下店在上海开业,首家永璞咖啡店也在上海开业。隅田川咖啡首家线下快闪店落户上海静安大悦城。
尽管上海已经拥有8000多家咖啡店,但咖啡新贵并不认为市场已经饱和,而是觉得还有增长空间。从欧美日韩的经验来看,成熟市场的年人均咖啡消费量可达400杯以上。即便是上海距离这个数字还很遥远。
郭兴军向《财经世界》周刊透露,目前上海咖啡市场人均咖啡消费量约为每年25杯,近千万人的核心消费群体平均每年消费量超过50杯,而平均每人每年消费咖啡量在50杯以上。全国人均只有五六杯。
“上海的人均需求量大概是全国的几倍,所以理论上供给量也可以是全国的几倍。”郭兴军非常看好上海咖啡市场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是上海?
为何咖啡企业如此看好上海市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品牌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大多数品牌都会强调一个词——文化。作为中国咖啡氛围最浓厚的城市,“与咖啡一起长大”的上海人早已将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产品深深刻入了自己的DNA。
“在上海,经常能看到一些叔叔阿姨每天去喝咖啡,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于秋明对上海咖啡文化最具体的理解。
早在1843年上海开埠时,咖啡就随着大量外国货物和外资流入长江门户。经过一百多年的渗透,咖啡文化逐渐在上海生根发芽。到1946年,上海已有500多家提供咖啡的场所。
但上海咖啡市场的第一次爆发是在星巴克进入中国之后。
2000年5月,星巴克在上海淮海路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当时上海居民的平均月工资只有1285元,一杯星巴克拿铁却要19元。令人惊奇的是,当年在上海开设的多家星巴克门店在运营21个月后实现盈利,这在其全球历史上尚属首次。
资料图
在瑞幸扰乱市场之前,星巴克和快餐巨头是上海咖啡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003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时上海销售咖啡的主要渠道是西餐连锁店、星级酒店和西餐厅。其中,最重要的连锁咖啡品牌有星巴克、上岛咖啡、真锅咖啡、麦当劳和必胜客。这些连锁品牌占整个上海咖啡销量的30.18%,星级酒店和西餐厅分别占23.47%和19.28%。
星巴克进入上海市场十五年来,上海咖啡市场的增速一直在稳步提升。 2015年,上海咖啡店数量为3500家。
但事情在2018年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瑞幸咖啡的崛起,上海咖啡市场迎来了第二轮爆发。 2018年1月,瑞幸在上海、北京、天津等13个城市开展试营业,并很快开始大规模扩张门店。 12月25日,随着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店的开业,瑞幸咖啡开始遍布上海。 ,实现上海核心区500米全覆盖。
2018年后,国内咖啡新贵和国外咖啡品牌也在上海市场密集涌现。2018年2月,日本咖啡品牌Arabica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次年2月,加拿大咖啡品牌Tims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人民广场。
最激烈的竞争将在2021年,届时咖啡行业将迎来融资浪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咖啡行业融资事件近30起,整体融资金额超170亿元,融资金额再创新高。有了充足的资金,咖啡品牌开始加速门店扩张。去年1月13日,Manner在上海仅有102家门店。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数字增加了两倍。
当被问及为何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大陆店时,蓝瓶咖啡透露,他们的选址标准是,喝咖啡的人在哪里,就把店开在哪里。 “只有更多的人喝咖啡,才会有更多的人喝精品咖啡,才会有更多的人喝蓝瓶咖啡。”
“上海或许不是利润最高的咖啡市场,但一定是品牌成长土壤最好的城市。”郭行军说道。
除了深厚的咖啡文化,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包容性的特大城市,也为咖啡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鱼眼咖啡创始人孙宇曾经提到过一个细节。上海是唯一一个不要求餐饮店有给排水的城市,所以即使在购物广场的一角也可以开咖啡店,但其他城市则要求餐饮店必须有完整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排水结构。
因此,不同咖啡品牌选择上海作为开展线下活动的首站并非偶然。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咖啡品牌选择了上海,不如说是上海独特的文化催生了如此多的咖啡品牌。
“我相信像Seesaw和Manner这样的品牌并不是刻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大家都是在上海出生长大的,然后在上海长大之后又选择开拓其他市场。” Nowwa咖啡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另一方面,上海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是一个练兵场。作为中国估值最高的新锐咖啡品牌,曼纳首先在上海市场拓展商业模式,随后向其他城市扩张。
Nowwa Coffee最初也是从上海起步,目前20%的门店仍位于上海。郭兴军表示:“我们在上海打磨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到其他城市我们会更有信心。”
多维竞争
对于居住在上海的2500万人口来说,没有哪个品牌或商店是不可替代的。埃文最喜欢的咖啡店是他家附近的独立咖啡店。 “我更喜欢酸性咖啡,连锁店很少有这种咖啡。”
与埃文相反,陈硕是星巴克的常客。由于消费频繁,他被办公室楼下的星巴克店员招入“星巴克写字楼常客群”。平时工作日,陈硕喜欢带着同事去楼下的星巴克坐下来“聊一些在办公室不方便说的事情”。
陈硕喜欢星巴克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店面足够多,二是因为空间大,适合办公。 “特别适合办公室社交,需要背着老板。”陈硕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咖啡爱好者的不同喜好正在不断拓宽咖啡品牌竞争的维度。
郭兴军将咖啡市场的品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星巴克、Costa 等出售空间的店;第二类是销售Luckin、Manner、Nowwa等产品的公司;第三类是Seesaw、M-stand和Blue Bottles咖啡都是这样卖美学的。
在多维度、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新老咖啡玩家都在空间营造、品牌调性和产品细节上下功夫,以取悦消费者。
陈硕注意到,即使星巴克关门了,店内招牌灯箱也会整夜亮着;曼纳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关门后,不仅是招牌灯箱,店内的灯光也不会熄灭,以便能够在上海的夜晚为路人留下自己的风格印记。
Blue Bottle Coffee 的主要竞争力是咖啡豆的品质。据蓝瓶咖啡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他们不仅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烘焙工厂,而且只采购SCA杯测分数84分以上的咖啡。特色咖啡。
资料图
押注年轻人是咖啡品牌的最新策略。 1月,Manner新店在上海KNOWIN大厦开业。一座巨大的时尚雕塑“坐”在建筑的屋顶上。大楼内摆满了时尚玩具、时尚鞋履、二次元、电竞产品……处处透露着青春气息。
当然,最原始、最有效的策略是低价。从瑞幸开始,低价成为咖啡新贵超越星巴克的最大王牌。上海最成功的本土咖啡品牌Manner,其品牌以比星巴克一半的价格提供更高品质的精品咖啡。
在Evan的印象中,是Manner在开业第一天就提出了自带杯子免费喝咖啡的想法,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Manner每次开新店,都会排起长队。”埃文说。 “免费畅饮”新店活动结束后,曼纳还有“自带杯子立减5元”的长期活动。
这还不是上海咖啡店的底价。在上海从事咖啡豆生意的顾安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外滩有一家独立咖啡店,开业以来只卖5元一杯的美式咖啡。
与连锁品牌相比,独立咖啡馆选择在产品上更加下功夫,比如使用更稀有的咖啡豆。
“自主品牌只能考虑食材的品质或者如何让味道更好,而连锁品牌则需要考虑更多的稳定性和控制力。” OPS咖啡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虽然上海只有一家店,新品上新的节奏也很难与大型连锁咖啡品牌相比,但OPS Coffee也每个季度都会更新菜单,提前一到两个月采购食材、开发新品。
“除了经验之外,我们还会花很多时间去试错。包括成分的组合、对过去产品的改进,或者观察市场上有什么有趣的元素,我们会用它们来制作产品。总体来说“灵感来自很多方面。”据OPS Coffee介绍,他们的新产品很早就尝试了一些非常新的东西,比如咖啡+酒、咖啡+茶。
不过,这种将咖啡与茶和酒相结合的方式,如今在上海咖啡市场上已经非常普遍,无法对独立咖啡馆形成壁垒。比如Seesaw的“冷萃+果汁+奶盖”的产品创意,Manner也尝试过用明亮优质的卷山牛奶来调配“上海拿铁”。 “中式咖啡”不再是独立咖啡馆的专属。
相反,由于连锁咖啡品牌在供应链上的规模优势,独立咖啡店很难在成本上与连锁咖啡店竞争,盈利能力往往面临较大挑战。
利润生死线
两个月后,埃文来到上海延平路,发现自己偶尔和朋友去的那家咖啡店不见了。现在回想起来,埃文感觉完全平静了,甚至记不起那家店的名字了。 “我已经习惯了。很多咖啡店我还没记住名字就关门了。”埃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这是上海咖啡盛宴的另一面。盈利问题仍然困扰着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连锁咖啡品牌还是独立咖啡馆。
资本提供的充足弹药是连锁品牌大举扩张的底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盈利压力。即使有了资本的帮助,上海不少连锁品牌仍然在亏损和赚钱。
余秋明向《财经世界》周刊透露,他的一位朋友是一家连锁咖啡品牌的经理。这家店已经开业2年了。平均每天销售250杯咖啡,平均价格为每杯30元(上海中等水平),另外还有一些甜点。月收入约30万元,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资料图
某知名连锁品牌也向《财经天下周刊》提到,虽然他们的门店现在已经实现盈利,但由于后端投入了一些其他成本,比如IT系统,还没有达到完全盈利。
在咖啡行业,最重要的成本来自租金和人力。好的地点和优秀的咖啡师往往价格比较高,很难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出现利润递减的情况。
“像新天地英吉咖啡这样小店,每个月的租金仍然在20万元左右。2020年,优质店长的底薪还不到7000元,但去年涨到了8000至1万元。” ”顾安和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去年下半年以来,咖啡原料价格有所上涨。再加上租金和人工成本逐年上涨,咖啡店的毛利润一再被压缩。
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对咖啡盈利能力构成巨大挑战。郭兴军透露,目前市场上咖啡豆的价格处于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高成本压力下,今年2月,星巴克、瑞幸、Tims相继宣布涨价。但除了星巴克等少数大众品牌外,大多数经营者仍然没有勇气提价。 “品牌知名度不高,如果人们不为你的涨价买单,你就会陷入困境。”顾安解释道。
郭兴军提到,Nowwa咖啡目前没有涨价的计划:“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提高门店销量和供应链效率,以及加强浪费、损耗等细节的成本管理来平衡和控制成本。”
与连锁咖啡相比,情况最糟糕的是独立咖啡店。连锁咖啡品牌有资本支持,但独立经营者只能自负盈亏。于秋明注意到,在人民广场的咖啡培训教室旁边,从去年年初开始,第三家咖啡店在同一地点开业,这在上海最为常见。
“每天都有无数新店开张,每天都有无数店倒闭。上海有太多咖啡店最终为房东打工。”他向《财经世界》周刊感叹。
顾安的朋友2019年花了两三百万开了一家咖啡店,但只维持了一年多,最后就赔光了所有的钱。埃文的朋友不相信这种邪恶,在上海内环一个拥挤的地铁站经营了自己的咖啡店。从去年年中到年底,最终关门了。
余秋明本人还经营着两家咖啡店,均位于黄浦区写字楼旁。两家店相距不远。他也想过扩建新店,但不敢轻易扩张。 “如果租金成本太高,无法盈利或者投资回收期太长,那么我们就不会考虑做这样的事情。”
顾安的朋友想通过创意来吸引消费者。 “他们前段时间正在研究羊奶咖啡。”新奇已经够新奇了,但顾安也有他的担忧,“如果这个新产品做出来,奶源供应和安全又是一个挑战。”
郭兴军介绍,受疫情影响,目前国内奶源紧缺,全球贸易成本增加,导致进口奶价上涨。与咖啡行业常用的牛奶相比,羊奶咖啡的奶源供应无疑会更加紧缺。
余秋明表示,经营压力肯定有,但经营咖啡业务没有捷径。 “地点决定50%的成败,其次是良好的质量控制。如今,顾客的选择太多了,花哨的东西只能作为加分项。如果味道不好的话,就没有下次了。”
尽管上海整个咖啡圈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在整体消费行业疲软、无数餐饮巨头轮番亏损的情况下,赚钱问题依然是上海新老咖啡玩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硕、Evan、余秋明、顾安均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世界》周刊AI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在任何渠道、平台转载。违反者将被起诉。